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湖南中医药大学血管生物学实验室

2023年05月14日 16:18  点击:[] 来源 :   

血管生物学实验室创建于1981年,20096月被批为我校最早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之一,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被分到医学院,20178月底从实验楼搬到科研楼主楼。湖南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学科基础医学硕士点科研实验基地,使用面积880余平方米,拥有多功能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PCR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专业设备近200余万元。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了干细胞培养、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形态学和生化提取及分析等多项研究技术。实验室科研团队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其中专职教授1名,专职实验员2名,学历均为硕士及以上,形成了较为稳定、合理的学术梯队。

实验室以血管生理和血管性疾病为技术平台,以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为突破重点,为我校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所必需的公共研究平台,也为血管生理和血管性疾病及其有关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成为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新药开发的重要基地。  

1.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研究方向:主要从血管病理学角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修复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其中西药物防治,率先从促血管生成素系统失衡阐释了血管病变的机制,揭示了Fas死亡域相关蛋白通过干预胆固醇代谢调节血管壁细胞的功能,合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新化合物-烟酸姜黄素酯,开展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2.恶性肿瘤发病及其防治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主要从肿瘤干细胞、表观遗传学、细胞转分化等角度研究了鼻咽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机制,开展了恶性肿癌新的诊断标志物和防治研究,揭示了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鉴定了新的醛酮还原酶蛋白AKR1B10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合成了10余种具有抗肿瘤效应的新型有机铋(锑)配合物,系统研究了中西药物和溶瘤病毒对恶性肿瘤的防治作用。  

3.脑功能和脑损伤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研究方向:主要从生理功能、病理改变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证明了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细胞离子跨膜转运失调、细胞程序性死亡、血脑屏障破坏等是缺血性脑损伤及其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配伍抗脑缺血的作用,提出了以中药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指导的中药有效成分配伍模式。  

4.脑功能和脑损伤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研究方向主要从生理功能、病理改变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证明了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细胞离子跨膜转运失调、细胞程序性死亡、血脑屏障破坏等是缺血性脑损伤及其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配伍抗脑缺血的作用,提出了以中药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指导的中药有效成分配伍模式。  

5.病原生物致病机理及其防治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流感病毒、肠道轮状病毒、日本血吸虫的致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从机体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机制初步揭示了流感病毒、肠道轮状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从肠道微生态研究了菌群失调的发病机制;并积极开展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揭示了抗流感病毒、抗肠道轮状病毒的中西药物的作用。形成了病原生物致病、微生态调节及其防治于一体的研究特色。  

6.组织损伤和修复及其防治的再生医学研究方向针对脏器损伤和重构的病理机制,主要研究肝、肾、肺、卵巢、皮肤等器官组织损伤和修复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揭示了炎症反应、能量代谢、内质网应激、DNA甲基化等参与了器官组织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在此基础上,筛选了具有防治急性肺损伤的天然产物化合物,揭示了中药六味地黄丸对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的防治作用,证明益气养阴等中药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防治作用。